11月3日,福建省航空学会车云秘书长与高宪农科普部长带领理事会员们受邀参观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校史馆。
通用航空产业学院党支部书记为会员们热情介绍了福建船政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船政先辈们直面强敌,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在疆场上浴血奋战,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让世界了解了福建船政的骨气、智慧和力量。在船政的众多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中,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沈葆桢更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的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1867年,马尾船政学堂改名为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为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和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船政学堂分设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主设有造船专业。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前学堂于1867年附设了绘事院。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前学堂于1868年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后增设轮机专业。
随后,会员们深入了解了船政学生的欧美留学史:1877年,第一批制造、驾驶、艺圃学生共计37名赴英、法留学,随后派遣四届留学生共46名,1882年后零星留学28名,总计派出留学生111名。
在参观过程中,车云秘书长感慨先辈们的担当、才干并鼓励会员们不断进取:“留学生们勇担实业救国的使命,远赴欧美学习先进技术,尽管留学期限较短,却刻苦努力,将西方先进文化与技术带回祖国,成为了中国早期海军和造船工业的骨干。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地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始终站在中国一方为国出力,为解救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福建省航空学会的会员们也应传承先辈们砺志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发展自己,为祖国繁荣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福建船政的历史沿革:1981,校友向省领导建议复办福建马尾商船学校;1994年,福建船政学校搬迁至仓山,后合并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省航空学会以自立自强、创新超越为支撑,将不断学习发展、开拓创新,努力打造创新队伍、培养航空航天高科技创新人才。